2007年8月9日星期四

Asmita·简介

Author: 饮鸩止渴

本人并非印度哲学研究者,仅对Asmita这个概念作个简单说明,虽然不一定精确,但大意应该不错的。

一、瑜伽(Yoga)

阿斯米挞(Asmita)是来自瑜伽的一个术语。

瑜伽,是印度六大哲学学派之一,与印度教、佛教都有极深的渊源。瑜伽的修行方式,主要是冥想——简而言之就是像沙加那样坐那儿打瞌睡。传到国外,大家不那么注重其哲学意味,瑜伽基本上就变成一种呼吸调理、修身养性的保养运动了。


二、瑜伽八步

瑜伽的修炼,按照其等级可分为八个步骤,每个步骤代表不同的境界,层层上升。

如下(没本事翻译成中文,大家凑和看吧):

1、 Yama
2、 Niyama
3、 Asana
4、 Pranayama
5、 Pratyahara
6、 Dharana
7、 Dhyana
8、 Samadhi——舞台灯光准备,这个东西大家肯定听说过,它在中文里叫做“三昧”,也是“精髓”的意思,它是瑜伽的顶点。而阿斯米挞(Asmita)的概念,就包含在其中。

三昧(Samadhi)又分为两个阶段:

阶段一、Samprajnata Samadhi(俗称的“般若”,它还有一些别的名字):在这个阶段,根源(seeds of Samskaras)还没有消失,有四等级。
(1)Savitarka
(2)Savichara
(3)Sananda
(4)Asmita——看到了吗?Asmita在向我们招手呢!^_^

阶段二、Asamprajnata Samadhi(难道要翻译成“超级般若”?它也有一些别的名字):在这个阶段,根源已经消失,人已经达到了超越、出离的境界。不知道是不是“跳出三界外,不在五行中”的意思。-_-

三、阿斯米挞(Asmita)

Asmita这个词,与“自我”关系密切。其含义为self-awareness、self-affirmation和self-appraisal。

在阿斯米挞这个阶段,冥想针对的客体是思维。思维脱离肉体而存在,自我感知自我,自我确定自我。这时,修行者会感觉“我是”,而不是“身体”,从而剔出对于“自我”的错误认知。

在这个阶段,修行者会享受到极大的愉悦;但同时,因为它并非最高境界,所以修行者仍然感到一些令人烦躁的不快。

四、瑜伽与佛教的关系

瑜伽与佛教关系密切,在佛教世界里,瑜伽的修行非常流行。传说大乘佛法有三讲(越来越像在谈《西游记》了):智慧(Pañña)、德行(Sila)和专注(Samatha)。其中,尤其是专注,直接与瑜伽的冥想挂钩的。

具体到阿斯米挞,在佛教中,它基本等同于Anatta——剥离对“自我”的错误认识。

后记:

想在禅宗、净土宗等佛教教派找到Asmita这个概念,恐怕是很难的,它的确是个印度瑜伽术语。发现一些地方将Asmita简单翻译成“无我”,应该是犯了错误吧?

因研究Asmita,也发现了关于日本佛教的一些有趣的事情。说起来,以如来藏为根基的日本佛教理念,还是应该更接近于中国禅宗为是。

没有评论: